"As a young people, what are the actions that you (your group) would take to scale up the change towards a healthy planet?"

作为青年人,你/所属组织将如何致力于气候行动,为所有人建立一个健康和繁荣的地球?

Comments (18)

Yuhao Li
Yuhao Li

我在大学期间参加过香格里拉、巴厘岛等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工活动。目前是一名专门从事环境保护税研究与实务的工作人员。与环保工作人员不同的是,我学习背景是财务、税务,如今是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中国环境保护税资深实战专家、讲师,并且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专门从事环境保护税的相关工作。

我们公司作为一家专门从事环境保护税业务的公司,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是我们公司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我们公司在推动环境保护税发展的同时,致力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应对当今地球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作出我们财税工作人员的一份贡献。具体行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从我们公司的性质和业务的角度,宣传和推动环境保护税的实施。我们公司通过举办环境保护税培训讲座、设立环境保护税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加大对环境保护税的宣传、培训,提升纳税人环境保护税意识和纳税遵从度,让更多的纳税人认识到环境保护税的征收目的,“多排多缴,少排少缴,不排不缴”以及遵循的“污染者付费原则”,从税收治理的角度来推动企业加强环保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第二个方面是从公司员工的服务和管理角度,树立和践行绿色环保理念。经常宣传绿色环保理念,将环保与工作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实行电子化办公,节约用水用电,办公室垃圾分类,快递箱重复利用等等。鼓励员工采取绿色出行的方式上下班,设立一个较为轻松的上下班时间,将公司办公地点设置在公共交通便利的地方。经常组织员工参与植树、捡垃圾、环保宣传等绿色公益活动,来带动更多的人们参加到环保活动中来,携手保护生态环境,共同传播生态文明。

Liao Yujing
Liao Yujing

我是一名跨国界青年研究者,也是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我分别于2019年、2020年在中国北京、日本东京成立了两家非盈利组织,目前拥有超过10000名会员。该组织致力于国际文化交流及有关农业领域气候行动。
下一步,我们计划:
1、针对两国小学生群体开展“气候行动,减污降碳我出力”活动;
2、针对两国大学生群体开展“中日青年参与气候行动 携手共建美丽世界”青年绿色发展经验分享会;
3、我们还计划同万科公益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和凤凰卫视联合发起了“地球一小时”活动。
4、我们将和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早稻田大学联合成立《日本东部地区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加强气候变化减缓行动的研究》《日本大阪城市街道级绿化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等课题研究组。

Yan Xia
Yan Xia

我是一名青年创业者,曾在政府智库和新能源企业工作,现在创立了一家专注于零碳转型的咨询机构。

我从2015年开始进入气候变化领域,契机是参与研究利用微生物固定空气中二氧化碳的科研项目。这些技术对高排放源的控制十分重要,同时,我意识到CCUS技术在短期内无法做到低成本的普及,所以也对碳市场政策也进行了课题研究。利用碳定价将温室气体排放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可以辅助能源改革和产业升级。除此之外,对企业推广减排不仅仅要从社会责任角度出发,还要让企业获得经济价值,才能形成气候行动的良性循环。

基于以上背景,我们将致力于:

1、建设内部专家顾问库。覆盖八大重点排放行业(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还包括碳领域及其相关细分领域,为企业的工艺升级提供支持,不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为企业降本增效;

2、帮助企业开发、管理环境权益。在电价补贴逐步取消、碳排放权市场化的情况下,环境权益却常常被忽略。我们将帮助新能源企业或者持有新能源资产(如屋顶光伏)、减排资产的企业挖掘环境权益价值,因为投身气候行动可以是具有可观经济回报的行为;

3、提升企业竞争力,达到可持续发展。随着各行业头部企业努力参与气候行动,包括参与CDP、RE100、SBTi等国际倡议组织,对供应链企业的要求越发严格。供应链企业需要一整套零碳解决方案才能符合甲方要求,包括但不限于能效提升、分布式光伏、碳管理制度、组织碳足迹、产品碳足迹、国际倡议组织申报,最终实现节能降本、提升企业竞争力,在同类供应链企业脱颖而出,成为气候行动的标杆。

4、提供能力建设服务。具有专业能力的气候领域人才缺口很大,我们将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培训,也会为相应人才提供背景提升服务和专业技能培训服务,让人才和岗位匹配。同时,我们也将参与公益服务,为大中小学提供免费的公益课程,让更多人了解气候行动、参与气候行动。

BAI GUOLONG
BAI GUOLONG

从新华社记者,到互联网公司公关传播负责人,再到如今的职业科普博主、影视传媒公司创始人,工作岗位在变,但我的身份认同始终是一位传播者。我曾做了几年新华社记者,主要从事星辰大海相关的科技报道传播,亲眼见过不少探测器升空飞出地球,去往深空;也曾跟随雪龙船赴南极科考165天,报道了雪龙船在南大洋海水中检测出微塑料;我也走访过天津、青岛、厦门等地的滨海湿地,观察那里的海水淡化设备和湿地保护。

 

多年传播经验告诉我,信息传播过程中,大多数时候人们更愿意接受那些与自己眼下切身利益相关,并与自己已有认知相符的信息。很遗憾,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这类议题,并非是大部分人眼下最迫切的日程。但对于人类这一命运共同体来说,这些议题已经相当迫切,改变,从我做起。改变,从改变观念做起。

 

我们的地球就像一艘航行在冰区的巨轮,巨轮上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角色和工作要忙,但总要有人要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来避免巨轮撞上冰山的厄运。气候和环境问题就像冰山,看似与我们日常生活距离还很远,恶化的速度似乎也是缓慢的,可一旦恶化了,要撞上冰山了,一切就晚了。这正是我们需要唤起更多人关注和解决气候和环境问题的原因。

 

作为一个个体,我会尽我所能,为气候和环保发声。我所运营的科普自媒体,传播的一个重要内容方向,就是极地科考和海洋环境保护。我会尽力用生动的画面、切身的体验来让更多人关注和了解当下的气候与环境问题。

 

我深知我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博主,但我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更不是在自说自话。但我的周围有3000多名曾经去过南极科考的队友,有大批从事海洋环境、地球物理、高空物理、大气、生物等专业的科研工作者,他们是我从事科普传播的重要伙伴,也是我有信心、有能力做好的重要科研力量。

 

同时,我也有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平台的工作积累,众多的媒体人和互联网达人和平台运营,都在我传播过程中给予传媒力量,这些正在将我的传播声量变大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会用自己的内容,直接向更多的观众和读者传递气候变化和环保的资讯、议题和观念,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作为一名传媒类创业公司负责人,低碳、环保、可持续的理念将被融入我所在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将绿色发展作为重要的业务目标之一,从日常的节水、节电、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减少耗材、线上办公等行动做起。

 

同时公司也将继续和合作伙伴一道,主动策划和发掘对宣传气候和环保主题有帮助的影视和传媒项目,比如纪录片、科普专题片、线上直播和线下策展进校园等,通过这些项目牵引,让气候问题出圈,让环境保护不再小而美,而是成为大众议题和时尚,公司将联合更多的企业、单位、学校和媒体,凝聚起保护健康星球的合力。

 

当然一个人、一个企业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传播的力量在于,它可以种下一颗种子,在各行各业生根发芽,随着时空积累蓄能,当这种传播有方向、有节奏,有号召力,会聚沙成塔,成为年轻人的时尚、成为社会的风尚、成为人们的习惯,成为一个国家的法律规范,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

 

我们不敢奢望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我们可以一件一件去做,比如去宣传和推广具有操作性的垃圾分类方法,节能减排的经验和考核体系等等,只要致力于此,总会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和接近目标的办法。当今的时代,是信息传播的时代,而当今信息传播最主流的方式就是视频化的表达。我正从事这一行业,我愿意尽我所能,为建立一个健康和繁荣的地球,做好气候与环保行动的传播者。

 

Yuexi Du
Yuexi Du

- 组织层面

首先我目前是担任亚太青年气候行动平台YECAP协调组组长,亚太青年气候行动平台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英国文化教育协会、YOUNGO、Movers项目和2030 Youth Force共同发起的项目。在YECAP中,运用月度培训会所学知识发起、计划和实施活动,尤其以自己在中国区域的自媒体影响力吸引更多中国青年关注YECAP并负责中国区青年的组织管理。未来我会持续在YECAP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帮助开展、设计更多的青年赋能活动,尤其注重两方面:1)青年参与广度,我将积极联动中国青年在亚太舞台上发声并倾听别的地区国家的气候行动故事,鼓励中国青年代表他们所在地区去阐述他们所关注的特定的气候行动方向;2)活动专业深度,我会积极协助UNDP亚太局举办更多更专业、更深层次的活动,尤其是涉及交叉学科(例如:气候行动+可持续发展金融),这和之前Science-Policy Interface Dialogue on Water and Climate Change论坛类似,旨在帮助听众深入了解科学与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

除此之外,我已经成功加入2022年Movers(中国)可持续发展训练营,未来,我将以Movers练习生的身份组织多场工作坊,其中我计划与亚太青年气候行动平台联动,开展“气候行动与青年赋能”的专题工作坊,最主要的是,在参与人员架构上我将与我海外的Movers项目中的朋友们一起合作,开展多国青年参与的工作坊,基于以往经验,增加参与人员的多元性可以让参与者更好地感受在气候问题上的地区差异性,增强他们的地方感,也能让他们明白气候政策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 个人层面

目前,我所研究的课题主要聚焦在气候行动变化中的人文社科领域,我的研究主题是“美国诗人斯奈德及其生态区域主义思想”,其中重点聚焦生态区域主义思想在城市空间中的体现以及生态区域主义思想中的全球观。其中,在城市生态区域主义的研究过程中,我将重点聚焦在以往生态区域主义学者基本没有系统提及的几大方面:绿色城市的建设理念、当代年轻人对城市的归属感、城市社区自治的模式。目前,该研究正在进行中,整体研究的最大产出就是政策建议和启发部分。同时,我将会把我在研究课题中的理论研究发现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来,尝试探索以社区为单位的气候行动采取方式,比如以Canessa Gallery(Zach Stewart), Wild in the City(Nancy Morita)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典例,去探索如何行使自己作为一个社区居民的自治权利,改善居住地的生态环境,在微观和实操层面上助力绿色、可持续城市建设以及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Yunchong  Wang
Yunchong Wang

拥抱自然,热爱绿色。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热爱碧水蓝天的一种信仰。很早我便给自己立下了终身的小目标,想要在未来生活在山林中亦或是海边,与自然融为一体。

作为一名大数据管理专业的在校生,我很早便有一份想为环境出分力的想法。我曾与团队开发智能分类垃圾桶以推进垃圾分类。适逢中国全面推进碳排放权与30、60减排计划,我们对碳排放交易开始进行研究,进行了对华夏电力有限公司等有关的碳排放权交易调研,构建自主创新的博弈出让交易模式下的模拟碳排放权交易平台,通过该平台可进行模拟交易,并对定价进行可发展的研究,在过程中也对相关政策提出了建议。

通过这些课题与研究,我越来越认识到环境与气候问题与我们当下密切相关,世界环境与政策与我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话题。作为青年大学生,我有责任而且更应该去推广与学习相关的情况,并尽我的全力去展望未来,为以后的环境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许多年轻人并不认为全球的环境气候等问题与他们有所关联,对相关的问题十分淡漠,甚至我自己的成员有个别并不了解相关的情况,由此在未来我想要去进行一些年轻人的环保知识宣传工作。

目前我又加入了利乐纸包装回收的创业项目,以顾问的形式帮助他们进行产品设计及推广,从垃圾站到社区、中间方到回收端,我从不同角度全方位的了解到当下回收与环保的困难。

同时我也在专业内开展建设京津冀地区空气环境综合数据库,目前处于建设阶段。最终目标为挖掘并研究某些潜在相关的数据关系并深度分析,希望从中找到可总结和有价值的信息,最终反馈到政策控制上。

未来在完成相关项目后,我将继续从专业的角度为环境出一份力,积极研究碳减排、环境相关数据,并寻找与经济相结合的发展点。同时我也聚焦到年轻人身上,我将倡导和组织更多有关环境的活动,切实的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看了大家的发言与力量,我更坚定我可以做到的事情,将课题与实际结合,在解决问题与推广上的角度上同时探索发展的可能性。

galway
galway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致力于与学生和同事一起通过自身的绿色低碳环保节能行动以及每年投身气候行动的各类社会实践,指导学生通过公益创业的方式推进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13的实现,共同推进我国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实现。地球只有一个,我们共同呵护好它!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

Huo Chuanzhi
Huo Chuanzhi

我是一名青年创业者,从事于非常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餐饮服务行业。

我从2021年开始涉及环境保护相关领域,契机是于大学期间参与环境经济学的课题研究《疫情时代的口罩外部性分析》。这于当时是时政热点,同时也为我打开了环境保护的视野,让我充分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毕业之后,我开始从事于餐饮服务行业,担任经理一职。

从真正的经营管理经历中,我发现,尽管即使有不够环保的行为,它对于行为者本身的影响是如此之小,以至于没有充分的动机去采取更加环保的措施。与此同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行为实际上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我对此有着充分认知——社会修复损害所造成的成本将远高于企业、消费者原本可以采取环保措施付出的成本。所以出于道德感与责任感,我仍然引导企业采取更为环保的措施,但是由于我们与消费者共同承担成本的原因,我们在竞争中会有额外负担。

在未来,我们将积极地寻求更加合理有效的运营模式、更加具有激励性的营销策略,同时认真学习“碳中和”相关政策,探索更具想象力的各种可能,更致力于环境保护。

lei qian
lei qian

我来自北京根与芽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根与芽是由著名动物学家、联合国和平使者珍·古道尔博士所发起的青年环境教育项目。作为一个黑猩猩研究的动物学家,为什么她会发起一个看起来与科研没有太大联系的项目。

这要从1986年说起,那时候,珍博士去欧洲参加一个黑猩猩保护的研讨会,她了解到了非洲各地的黑猩猩数量都在减少,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毁林与栖息地的破坏。这让她意识到,保护自己所喜爱的物种,她更需要做得是保护它们所生活的栖息地和整个地球的环境。她开始了全世界各地的巡回宣讲,让更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在这样的过程中,她也看到了青年人的力量。她说:青年人的行动是她相信的希望存在的理由。1991年,世界上第一个根与芽小组在坦桑尼亚成立,然后蔓延到了全世界。

这也是我所坚信的根与芽的使命和价值观所在,带动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去关注、爱护和保护这个人类共同生存的星球。无论是气候变化议题,还是其他有关于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社区发展的话题,都是根与芽所关注的话题。我们会一直与青年们同在,鼓励并支持他们去自己开展多样的保护行动,培育青年环保领袖。我们也会为他们设计能够广泛参与的环保项目。相信,通过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我们能够共同为延续人类的存在和地球的繁荣做出贡献。

Ciel Xu
Ciel Xu

我是环境科学领域的一名科研工作者,也愿意成为一名行动者。目前我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吴院士团队做博士。喜欢自然,关心环境问题和我们共同的地球,我想最初是始于高中时候读到1964年Rachel Carson所著Silent Spring,此后我选择环境领域作为我的学习和工作方向,皆与此相关。

- 留学期间在墨尔本大学University of Melbourne选择环境专业,同期参与多项NGO志愿活动,角色主为气候变化与气候适应工作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项目组成员以及公共宣传部成员,所在组织主要包括: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 The Nature Conservancy,澳大利亚碳零排放组织 Beyond Zero Emissions,澳大利亚生态基金Ecological Trust和Friend of the Earth等。很多人至今一直激励我向前。

- 读博之前多年在科研院所和咨询岗位工作,使我始终保持与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学科密切相关;在公益组织多元的志愿者经验,也落实了我对公益事业的热情;作为终身学习者,我希望能够持续关注世界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事业。

- 在博期间研究环境基准标准领域课题,结合本硕期间的学科背景,即气候变化政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跨学科研究,以提高我国水环境质量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关注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我们必须共同应对的气候变化、水环境污染和濒危物种丧失等问题和解决路径。

- 疫情之前完成了在加拿大的2次访学任务,参与滑铁卢大学水环境研究所办“气候变化与水安全”暑期学校以及后续课程和研究工作,并有幸参与一次以气候行动为主题的“游行”。

我所在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隶属于生态环境部,主要负责国家重大环境政策的科技支撑,一项比较直接的任务则是向生态环境部提供政策建议。我所在团队,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我的老师吴丰昌院士的引领下,专门为国家环境基准标准的制修订和和环境污染防治与科技创新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和管理建议。

在机构与团队层面,我想我们有比较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平台,应该充分具备了组织号召科研工作者围绕水污染和气候变化等相关环境地球化学和机理机制研究的能力,同时围绕国家碳中和、碳达峰制定目标并提供解决问题路径,也是我们团队目前的研究兴趣与方向之一。我们也有能力搭建降碳、防污科研平台,围绕carbon创协办高水平期刊。在计划落实过程中,我们也非常有能力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任务,协调各领域专家会集中讨论攻关。此外,在国际间提高气候话语权和国际间公平性也是我认为不可或缺的一环,毕竟气候变化无国界。

Peng Wang
Peng Wang

我来自于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主要研究全球碳中和下关键资源约束及污染转移问题。

背景&挑战:

为了实现巴黎协议及碳中和/零碳目标,全球正在大力推进以能源低碳转型为主的低碳革命。由于风能、太阳能等低碳技术的性能严重依赖稀土、锂、钴、铂族等多种金属矿产的大量使用,“碳中和”将促进各国能源体系的物质依赖由“碳基”快速转向“金属基”,并将驱动多种关键资源的开采量和贸易量持续快速增长,加剧关键资源供应国的生态环境污染,加深世界各国对关键资源的依赖和争夺。

大多数关键资源储量与产能不足、地理分布不均,其国际贸易网络呈现无标度特性,极易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扰动,导致全球关键金属供应链及其低碳技术产业链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大多数关键金属采选冶过程严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危及工人和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局部的生态、环境和健康风险,这将引发关键资源新的供应风险,对全球低碳转型及实现碳中和目标产生更强约束。

建议&展望:

在巴黎协议的基础上,需要识别支撑碳中和实现的关键金属等资源的供应风险,密切关注关键资源开采及供应对当地居民及国家造成的环境污染及健康损害,建立全球关键资源合作及污染防治体系,以防出现全球碳中和的负担向局部区域转移的现象。

为此,我们研究组正在开展了以下工作和行动:

(1)建立碳中和下关键资源的资源溯源、资源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监测平台,提升关键资源流动的监控能力,识别关键资源的流失途径,提升关键资源的资源利用效率。

(2)开展碳中和关键资源的探矿、高效冶金、清洁生产、循环回收、高效利用及减量化技术的研发及全球合作推广。

(3)以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为指导,开展碳中和关键资源生产过程环境影响评估研究,推广低碳技术产品及工艺绿色标准认证。

Chen Feng
Chen Feng

我是一名科研工作者,硕士期间开始接触到气候变化议题,主要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及适应,期间经常参与涉及气候变化适应国家政策会议和国际交流及援助项目。对气候变化对各部门的影响、适应措施、各国适应进展和运行框架有了初步的系统认识。在气候变化的问题上追根溯源,我选择继续学习大气科学领域的知识,试图从气候变化科学的角度结合社会经济学角度真正理解气候变化科学及其影响,以及通过这种综合性的理论层面的理解,如何可以通过个人和组织实践(政策、项目实施)真正提高社会福利并推动人类与地球的共同可持续发展,是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改变已经毋庸置疑,全球变化已然发生,气候变化是全球变化的主要变化之一,在如此宏大的议题下,作为一名青年,有强大的好奇心推动着自己去理解,去发现,去改善,去探索,去找到自己能发光发热领域,一起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Yuan Zhang
Yuan Zhang

我目前就职于世界经济论坛北京代表处自然和气候中心。在世界经济论坛可持续发展影响力峰会及中国商业圆桌会、组织策划多个场次,议题涉及碳中和、生物多样性金融、绿色技术、可持续供应链、食物系统等,邀请行业内资深专家参与研讨。协助生态环境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心筹备组织《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平行活动“商业与生物多样性论坛”预热活动。

作为ESG中国倡议项目合作伙伴,与团队共同主持并召开ESG主题研讨会,邀请政府、行业界、金融界、学术界代表参与讨论,建立深入合作伙伴关系;并与普华永道中国合作发布《ESG 报告:助力中国腾飞聚势共赢》白皮书。

作为项目经理,与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等科研智库合作,就软性大宗商品国际贸易可能带来的热带区域毁林问题组织开展调研工作,征询国内外多利益相关方及专家学者意见,提出政策建议和行动方案作为发布成果并提交相关部门。

从个人层面而言,希望在此提出两项建议:

1)加强国际数据的基础研究:建议国家加强构建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全球数据和信息公开平台,开展战略分析和研判。目前全球环境数据和趋势分析主要来源于联合国、OECD、美国商务部、农业部等,建议加强中国通过加强对数据的深入研究,把握科学话语权和谈判权,推动全球环境合作发展。

2)教育融合可持续发展理念: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需要深入到各行业中,而非单一环境工作者的行动。因此,需要从教育理念出发,多开展跨学科交流机制,使行业与可持续可以更协同发展。

 

Gao yue
Gao yue

我所在的工作机构是一个全球性的NGO,已经制定发布了极为系统性的2030愿景,即以为芸芸众生,留下生生不息的地球为使命,从以下三个路径推进更积极的气候策略:1.稳定气候,将温升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2. 增强人类繁荣发展的能力,做好准备,直面已经存在的气候变化,3.支持人类的健康,减少对污染和有毒化学品的暴露。

在北京办公室,我负责组织和管理中国的农业项目,因地制宜的推动气候智慧型农业的发展,以增强人类繁荣发展的能力。作为农业院校“种地与养牛”出身的毕业生,在最近的项目管理工作中我认识到,在关注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解决路径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金融、政策、传播与国际交流的推动作用,而对上述领域的探索,即用综合手段撬动农业的转型,是我未来进一步学习与努力的方向。

借由国内科研伙伴的技术支撑和组织的国际合作,现阶段我正开展的重点工作为:联系国内的乳制品企业,一方面进行畜牧业应对气候危机的意识建设,另一方面帮助企业搭建与科研单位和国际组织沟通的桥梁,为探索农场水平温室气体数据监测方法论、高效生产与减排协同技术建立试点, 为日后引入金融(如信贷优惠、低碳补偿政策、ESG报告)、传播(如由试点向行业、生产端向消费者的普及)等手段,推动农业的气候转型奠定实践基础。

Yuhan Bao
Yuhan Bao

iGEM基金会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组织,致力于促进合成生物学、教育和竞争,以及开发一个开放的、协作的、合作的社区。每年有超过46个国家,7000余名的参与者参与到iGEM的年度合成生物学竞赛中,很多人由此第一次接触了合成生物学并对此产生兴趣,在过去17年间,已经有超过150个企业从iGEM中走出,包括Gingko BIoworks, Zymmgen等上市企业。

合成生物学是当前的新兴技术之一,并将对传统的物质生产方式带来颠覆性影响,关系到环境、健康、气候、能源、粮食以及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作为iGEM基金会,我们希望更多的青年:

1 以科技创新的方式提出解决人类重大挑战的解决路径,以负责任的科技创新回馈社会、回应社会关切,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积极推动国际青年的科学对话和创新合作,让各个领域的年轻人参与到全球环境治理的议程中。

3 注重对于科技创新的投资,实现科技创新政策、产业政策与可持续转型政策的结合。

Jing ZHANG
Jing ZHANG

我只是一名在西南边陲的高职院校的普通青椒,硕士田野调查期间在丽江接触了茨满村的云之南影像中心的鬼叔。他当时申请了UNDP的小额环境基金,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入户游说的方式让当地的纳西族把冬天的传统柴烧换成西南地区藏族使用的藏式炉。这个炉子由他们的项目提供。在这个过程中我作为入户访谈的问卷设计者和入户调查员参与了全程。这也是我第一次切实地间接参与了联合国系统支持下的气候变化项目。就我个人而言,了解和推广落实SDGs是我目前的一个新目标。气候变化和任何一个SDGs一样,都不会是孤立存在的。“风暴来临时,最受影响的往往是那些最弱势的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和老人等等都会在这场变化中经受更加大的冲击,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我打算通过自己的学习尽可能多地向学生和周围人传递环保理念,同时也学会让大家建立各个目标之间的联系。具体地来说,可以从降低个人的消费,使用环保材料,将废物循环利用,低于1000公里选择火车而不是飞机等这些事情做起。

Xue Hua
Xue Hua

我是传媒院校的老师,我校的学生在毕业后大比例进入媒体单位工作,媒体对气候行动议题的关注和报道将会极大地影响民众对气候行动的认识和行动。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希望可以将气候行动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加入到我校的教学内容中,以此培养更有可持续发展认识的未来的传媒人,通过“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将气候行动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更好地向社会大众普及。

我的具体做法是:

1.在我校开设可持续发展青年工作坊

2.在我负责的设计思维学院教学工作中,面向全校两千名以上的学生开设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课程

3.在我负责的设计思维学院校外培训工作中,面向社会各界开设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课程

4.组织学生制作有关气候行动的媒体内容